前言:近距离体验苹果此次的秋季新品,如今正是好时节
上周,我们三易生活在报道苹果刚刚举行的秋季新品发布会时曾指出,“要真正合理地判断产品的价值,就必须要进行技术分析,并客观地将其各个部分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其实当时我们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多少是带了一点个人情绪。因为近期互联网上对于苹果今年秋季新品的态度,普遍呈现出了一些并不太科学、甚至是“两极分化”的趋势。
但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一方面在我们这个观点发出后,意外地得到了大量读者的点赞。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越来越多相关资料的公开,网络上对于苹果此次新品的声音很快变得理性、客观起来。
这样一来,对于近日得以提前把玩苹果此次秋季新品的我们三易生活来说,也意味着可以回归到纯粹的技术和产品设计角度,来与大家一起聊聊它们的变化了。
不止全系灵动岛,屏幕这次也不简单
首先,我们来看看iPhone 15系列。可能许多朋友都知道,它这一次相比于前几代产品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系配备了“灵动岛”。
但实际上“灵动岛”只是表象,真正值得关注的变化在于,随着屏幕造型的改变,整个iPhone 15系列机型全系都升级了新的屏幕面板材质。
对比前两代机型,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的屏幕典型亮度和HDR峰值亮度,分别增加到了1000nit和1600nit,同时还新增了2000nit的户外高亮模式。
其实对于如今的智能手机来说,提升分辨率所带来的视觉增益已经很小,增加色域在没有相应内容(生态)的情况下也无法体现,甚至拉高刷新率所带来的流畅度改善,也可能会被糟糕的软件优化和简陋的过渡动画给“坑”没。
但提升屏幕亮度,无论是从日常使用的观感“通透度”、还是室外能看清的角度来说,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都是极其明显的。说得更直白点,就是哪怕不关心参数的普通消费者,在看到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后,都会明显觉得“它的屏幕比之前好了不少”。
纵观整个行业大家就会发现,现在好像也就只有苹果能做到在同一代产品中,全系机型从入门款到最顶配,屏幕的材质和峰值亮度都完全保持一致。至少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会很看重这种屏幕观感的“一致性”。
从“超瓷晶”到“融色玻璃”,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除了机身正面全系“灵动岛”之外,在整个iPhone 15系列中,机背的“融色玻璃”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众所周知,如今很多智能手机的机背盖板颜色本质上都只是在玻璃下方贴的贴纸、或者是喷涂的颜料,玻璃本身其实还是透明的。
但是“融色玻璃”则不然,根据苹果方面透露的信息显示,它采用了离子注入工艺,将带有颜色的金属离子直接“融入”到了玻璃材质本身。这样一来,与基于喷涂或者贴纸的玻璃背板相比,iPhone 15系列的“融色玻璃”就会呈现出两个明显的不同点。
其一,是在从侧面观察玻璃面板时会发现,哪怕从近乎平行的角度看过去,“融色玻璃”也是有颜色的,而不会出现特定角度“穿帮”的问题。
其二,因为“融色玻璃”的色彩在玻璃本身、而不是下方的贴纸或涂装,这就会使得iPhone 15系列机型全系都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渐变色效果。其背板玻璃越厚的地方(比如后摄饰圈)色彩就会越明显,而接近中框的曲面区域,则会因为玻璃越来越薄,看起来就更接近透明。而这,也正是涂装工艺所做不到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众所周知,苹果前几年的“超瓷晶”屏幕保护材质,就曾引发了行业内高端特种玻璃的“内卷”。那么如今的“融色玻璃”是否也会引领手机造型、设计理念上的新风潮呢?
钛金属质感不一般,但细节改变更值得关注
接下来,让我们将视线移到定位更高的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上。众所周知,它们这次换用了新的钛金属中框,并有望引领一轮“钛金属”概念在高端机型上的走红。
那么钛金属中框到底好在哪呢?首先从观感上来看,换用了拉丝表面处理的钛金属中框,看起来其实没有前两代机型的高亮不锈钢中框那么“显眼”。而且客观来说,钛金属材质的产品毕竟不算多见,所以这就使得可能很多人未必就能够一眼看出“钛金属中框”的独特质感。
但是比起视觉上的显眼度,钛金属中框带来的一大实际好处,就是它更轻、强度更高,而且触感比起不锈钢也更“柔和”。特别是配上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这次的曲面中框倒角设计后,这种触感上的温润度改进,可以让人很容易就通过握持,就感受到新机在手感上的提升。
对了,既然说到了手感,就不得不再提到几个细节。第一是因为钛金属比不锈钢要轻得多,所以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的重量比起前两代机型都有明显的降低。
其次,虽然名义上iPhone 15系列的屏幕尺寸没有改变,但在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上,屏幕边框其实有显著的收窄。所以这不仅使得它们视觉上的屏占比变得更高,还让机身的高度和宽度都有所缩小,因此也营造出了触觉上的区分度。
最后,由于iPhone 15系列的两款Pro版机型这次换用了接近1英寸(1/1.12英寸)的新款超大底主摄CMOS,iPhone 15 Pro Max还首次用上了潜望式长焦,但是除了镜头开口变得更大了一点点外,在它们身上并不会看到像其他“超大底”机型那样笨重的后摄模组。那么苹果是通过哪些黑科技,让超大底和潜望式长焦实现“瘦身”的呢?后续我们也会对这个课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苹果表”上新,屏幕是最大亮点、芯片的潜力更大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Apple Watch Series 9和Apple Watch Ultra 2这两款新的智能手表产品。
如果此前有看过我们关于这次新品发布会相关解析,可能还记得,此次新款“苹果表”的一个很重要改进,是换用了全新的S9 SiP芯片方案。与之前的S6到S8相比,S9 SiP对CPU架构进行了巨大的升级,同时将内置神经网络算力更是直接进行了翻倍的提升。
以结果而言,这就使得Apple Watch Series 9和Apple Watch Ultra 2能够在没有手机辅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某些精细动作的感应。比如在此次发布会上被反复提及的、新的手指捏合手势,就只有在配备了这一新款芯片的手表上才能被识别。而这,就是实打实硬件算力带来的体验提升了。
而且从理论上来说,新一代的“苹果表”将能够运行比过去复杂得多的健康监测算法,可以收集、判断更多的传感器数据,以及提供更准确的运动姿态监测,并且在卡路里计算、睡眠监控方面更加的精确。
甚至更进一步地说,我们还能排除,S9 SiP或将会成为“苹果表”历史上的一个新分水岭,未来新算法、新功能的适配,可能都会以它作为新的基准。
不过至少在现阶段,仅依靠短时间的体验,我们还不能对新芯片的性能改进,以及它到底会对用户体验带来多大的影响做出判断。相比之下,Apple Watch Series 9此次高达2000nit亮度的屏幕,以及Apple Watch Ultra 2更“恐怖”的、高达3000nit亮度的屏幕,反而使得它们与新iPhone一样,一眼就可以被普通用户看出体验上的提升。
总结:苹果找准了自身的长处,但好戏或许才刚刚开始
过去有些朋友总是会说,苹果的产品不如竞争对手“堆料”,他们靠的是更好的优化和封闭且强制更新的软件生态,才能维持产品本身在执行层面的高效。
但这话在如今看来,其实已经不再正确了。无论是从iPhone 15系列、Apple Watch此次全面换用业内顶级的超高亮屏幕,还是从A17 Pro、A16、S9 SiP相比竞争对手的制程、性能领先幅度,乃至于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的相机设计来看,苹果现在不仅“堆料”,而很懂得利用他们的供应链优势,将料“堆”在消费者最看得到,同时也是竞争对手最难追赶的地方。
既然如此,那么从技术指标、或者说从产品宣传的角度而言,现在的苹果其实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消弭了那些可能会被“挑刺”的短板。而当他们的产品在客观参数上与竞争对手打平,甚至可能还更好的情况下,大家显然也就不能再以“苹果只靠优化”作为借口,来掩盖自身在硬件、软件等方面的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