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的“去中国化”正在形成,就连苹果也不例外。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iPhone 15 Pro Max机型零部件中国占比进一步萎缩至2%,而印度占比正在不断升高,这表明,印度可能在未来的某天取代我们,成为新的苹果产业链全球生产中心。
这对国内几十万富士康工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根据日经新闻的报道,智能手机拆解公司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对苹果9月份开卖的iPhone 15系列4款机种拆解分析发现,iPhone 15系列中的旗舰机种“iPhone 15 Pro Max”零件成本,比去年开卖的iPhone 14 Pro Max增加12%至558美元,连续两年创下历史新高记录。
根据这份拆解报告来看,iPhone 15 Pro Max机型零部件的比重,按成本计算,美系零部件占比约33%,位居第一;韩系零部件占比约29%居次,日系零部件维持在10%,排名第三;我国供应的零部件占比则萎缩到了2%。
比较iPhone零部件中中美占比的消长,我们可以发现,iPhone12系列国内零部件占比4.7%,iPhone13系列国内零部件占比4.5%,14系列占比3.8%,到了15系列,占比则进一步跌至2%,占比逐渐下降。
而反观美国零部件,从13系列的22.6%,到15系列的33%,占比则逐年上升。
尽管iPhone15系列零部件占比只有2%,但考虑到iPhone大部分都是在国内生产组装的,因此暂时还不会对我国制造业造成太大的冲击。
但从历年苹果手机零部件占比来看,这已经是一个趋势。
智能手机在全球化的今天,零部件通常会采用各国生产的部件,一方面是受制于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制造成本。
只要全球化还在继续,那么一款商品的生产成本,就会不可避免受到技术、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制造业的对外竞争压力也更大,与此同时,随着欧美在关键产业“去中化”的形成,对于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而言,它也正在努力避免风险,以及误判。
当然,我们作为世界工厂的底蕴依然存在,目前科技巨头和欧美也做不到完全的“去中化”,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趋势,却有可能在未来彻底颠覆我们。
考虑到苹果CEO库克前阵子还访问中国,这也说明我国市场对苹果的重要性。
库克10月18日访问浙江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苹果目前为止,仍有超过95%的产品在中国制造组装,并在过去30年推动中国供应链的蓬勃发展,苹果希望与供应链企业实现“双赢”合作,包括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和教育等等。
明面上,苹果的确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毕竟从销售数据来看,国内市场是苹果欧美以外的第二大市场,库克一年两度访华,多次表态苹果依赖中国。
但在私底下,不可避免的受到我国人力成本和国际形势环境的变化,苹果产业链正在去中国化。
除了我国供应的零部件占比在苹果手机中逐年走低以外,国内组装的苹果手机也越来越少,尽管目前我国仍是苹果手机的最大组装国。
但下一个呢?
2022年,96%的苹果手机在国内组装,剩下的4%则属于印度,而在2020年印度占比只有1.3%。
另外还有机构预测,今年印度组装的苹果手机,占比将超过7%,除此之外,苹果还计划2025年要将25%的生产转移到印度。
未来印度势必会取代中国,成为新的苹果产业链全球生产中心。
在这一点上,印度和十年前的我们非常类似。
有着极其便宜的人工、足够多的人口、以及新一代的消费潜力和对财富的追求欲望。
而我们,不仅仅需要面临外部形势的变化,自身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巨大转变,上一代婴儿潮到今天已经年满60岁,这意味着每年都会有超过2000万人步入老年,而我们每年的新生儿人口却不足千万。
此消彼长之下,人口红利减退带来的人力成本增长,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反过来,华为最新推出的旗舰款手机,经第三方拆解数据显示,绝大部分零部件,已经实现了本土供应,包括最核心的芯片、屏幕、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0%。
而iPhone 15 Pro Max,却只有2%。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认为印度取代我们生产苹果手机,背后需要很多年才能够迭代完成,但实际上不然,现代供应链其实已经非常成熟,技术和管理只需要照搬即可,真正的问题在于资金和意愿。
如果苹果真的在2025年让印度生产25%的产能,那么这将会是指数级增长,毕竟今年印度生产的苹果产品占比只有百分之几,到2030年,只要苹果愿意,几乎可以把全部产能搬到印度。
苹果走了,留下的不仅仅是几十万嗷嗷待哺的工人,更是牵扯到百万、千万的家庭,与此同时还有每年数百亿的税收。
这些,都远非一个中小企业能够比拟。
当然,供应链变化的背后,除了市场自身因素之外,更可怕的还是观念的变化。
之前的俄乌冲突,就有很多人说要把欧洲给打醒了,这里的打醒,指的其实是欧洲的左,因为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多元化和全球化。
所以过去我们看到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我们也受益于这样的世界秩序和全球化,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才能如此顺风顺水,今天我们的世界观看起来是如此理所当然,但一切可不是天生就这样,而是经过历史的教训和人们的争论得来的。
鸽派当然压制了鹰派,但现在随着俄乌冲突,整个欧美鹰派不断崛起,就拿最新当选的美国众议院院长来说,当选的头一天,就叫嚣我们是美国的最大危险。
鹰派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历史上我们都知道,不论是殖民还是帝国主义,都是鹰派捣鼓出来的,他们高傲、好战、对输出充满渴望的西方保守主义如果占领了高地,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一个相当坏的坏消息。
像以色列这种,哈马斯一偷袭,以色列就扬言要消灭彻底抹去哈马斯的,就是妥妥的鹰派,特点是睚眦必报,强硬武断。
西方是市场经济,他们的企业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如果他们认为我们已经成为了敌对阵营,那么他们可能就会采取供应链上的进一步“去中化”。
这是一步很大的棋,而经济就相当于过去我们所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去中化”的代价是什么?
对欧美企业来说,可能短期内的代价是成本增长,盈利风险增加,但长期来看,可能是让企业更长远发展。
而我们呢?可能会有更多人在就业上面临更严峻的竞争,以及工作环境和时长的进一步恶化。
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但今天全球依然总体上还是全球化,这个趋势还在继续,但问题在于,我们无法离开“全球化”,全球化当然也无法离开我们,但两者之间,谁对谁更重要呢?
五十年前,全球化中没有我们的影子,可全球“照样”过来了,因此如果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相对而言,我们可能更离不开全球化。
世界就是这样,日新月异,不断变化,但其内核不变,正如经济学家陈志武所说,如果没有观念上的全球化,那么我们的市场经济,不过是一锤子买卖。
end.